找到相关内容717篇,用时3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略述《摩诃止观》

    五事,五事调已,行于五法,必至所在。……呵厌尘欲,如断外缘,弃绝五盖,如治疾,调适五事,如学轮绳,行于五法,如作不废。”此二十五方便“约事为,调粗人细,检散令静,故为止远方便也。”  具五缘是:...的妙趣。  三、病患境。在观察阴和烦恼时,四大不调,致发生病患,妨碍禅定,此时即应当病患境。“身若染病,废修圣道,若能观察,弥益用心,复须识其病之原因,宜以何法治之,或观力,或术或医。其病若愈,...

    释法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13665700.html
  • 宝藏岩楹联柱联译白(1)

    的佛缘。所谓“一点心苗须养护;十分善果好周全”  观音,又译作光士音、观世音、观世自在、自在,所谓“自在,十方圆明;外观世音,寻声救苦。”祂是过去无量劫前的古佛,具佛性中的无碍神通,号“正法明...。《无量寿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称净土三经,初学修净,必须研经。净宗念佛有四法:持名、像、观感、实相。主张“四法念佛,带业往生极乐。”  21  一粒米中藏世界;  半边锅煮乾坤。...

    邱素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3165970.html
  • 从现象还原法试探“五重唯识观”的哲学意涵(上)

    de Wit)的“心理学”(contemplative psychology)定位“五重唯识观”在唯识宗的解脱论(soteriology)构思(即“五道位”)中的角色与位置。第四节: 尝试从现象学...别[29]。但佛教由论藏(wastra)、见(darwana)及论师所组成的经院传统必属后者。依唯识佛学,瑜伽行由“定”与“慧”或“止”与“”共同组成。原则上“止”归“定”所摄,因“止”是尚在修习...

    刘宇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3665974.html
  • 道德意识的来源论纲

     当然,我们在这里只是笼统地概括各个宗教的基本特征。一旦进行更为细致而深入的考察,我们很快就会发现,在各个宗教中都存在一些不同的情况。例如在佛教的净土宗里也有对外在的东西的信念。而在基督教中的反省和忏悔等等,也属于注重内心道德意识之发掘的一系。还有,经常地反观自己心中的意念是善是恶,在儒学中叫做“自省”(“每日三省吾身”),在佛教那里叫做“心法门”,在禅宗叫做“参禅”。道教的情况又有所不同,...

    倪梁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3865976.html
  • 佛法原典研习─绪言之二

    在洗,注意力却没跟著洗。所以,当以著意觉照身体当下的动作,来克制妄想。  在南传的法门中,虽也有观照当下身体动作的法门。但我觉得还有些偏差,为什么呢?因为它是先作意起动作,然后再加以观照。譬如在将...利他的法门,譬如布施.持戒、安忍等都是。  至于信愿,其实既已学佛,当因为有信愿才来学。然而就信愿的表征而言,有的乃只是深藏心里,以作为驱策的动力。有的则会具体地表现于外在的事相中。像一个佛教徒,何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4965984.html
  • 茅蓬札记第二辑 圆因法师著

      爱不重不入娑婆,念不起不生业累。   57.一念无生   远法师云:但一不生,则无诸有欲,塞烦恼之窟穴,截生之根株,但能一念无生,则空华三界,如风卷烟,幻影六尘,犹汤沃雪,廓然无际,...倘受而不持,招罪不小。必应细意审量,而后受之。   72.三界轮回淫为本   三界轮回淫为本,六道往返爱为基。   73.无相光中自在   无相光中自在,回光返照见如来。   74.有所...

    圆因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1066527.html
  • 桂月集(2)

    713)在介绍大乘佛教时概括性地说:“大乘不过二种:一是中,二是瑜伽。中观乃俗有真空,体虚如初;瑜枷乃外无有,事皆唯识。”他把中、瑜伽两个学派的教理如此作出对比、决非出于偶然。  大乘佛教的开发可...事物龙树根据对世界及自身的深速洞察()严厉批判无诸见者是站在“执取”的立场了解世界和自己,而且声称:我们应否定,超越这种执取。他借“阳炎之水”(见龙树的《宝行王正论》。丁福保:《佛学大辞典》十缘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0867170.html
  • 南岳慧思---双开定慧(1)

    。亦名无智。何以故。如先尼梵志问佛。经中说。先尼梵志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来一切智慧。从何处得。佛答先尼。无有得处。先尼复问。云何智慧无有得处佛复答言。非中得是智慧。非外观中得是智慧。非外观中得是智慧...因而和同时讲“三论”一系学者的实相有所不同。这一倾向,对于以后智顗所倡说的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等观心释的说法,无疑也起了作用。其次是关于心识的看法,慧思认为心法可分为根本心识和枝条心识二类(见《无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2167186.html
  • 神会与《坛经》

    ,现实法空名为还,平等空,故名为净。一切外观名为,一切名为还,一切非非外,名为净。  还禅既进,便发净禅,此禅念想观已除,言语法皆灭,无量众罪除,清净心常一,是名净禅,净若不进,当去却垢,...,恐是胡先生发见了《坛经》和《神会语录》里有许多相同处。胡先生说:“我相信《坛经》主要部分是神会所作,我的根据完全是考据学所谓证。《坛经》中有许多部分和新发见的《神会语录》完全相同,这是最重要的证据...

    钱 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3567737.html
  • 试论慧能南禅在岭南传播及影响

    理论,专用工夫,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,所以道学和禅宗,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的全部的代表”。岭南是慧能南禅的发源地,因此被贬谪到岭南的人或多或少地受到慧能南禅思想的熏染,从而在世界观和学术思想上...坛经》)此即慧能的“得法偈”。五祖弘忍认为此偈“善知识大意”,悟得空真谛,即于当夜三更给慧能讲授《金刚经》,并把法衣传与慧能。为防止其他僧人加害,遂令其速去。据说弘忍还亲自送慧能到九江渡口,并嘱咐确定...

    达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2467841.html